湖南西部(张家界)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旅游咨询:0744-8886611
今天是:
张家界天气预报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支付方式
搜索关键词:如 线路“三日游”;酒店“XX酒店”;景区“天门山”。
现在位置:西部国旅->民俗风情 -> 民俗拾贝
联系我们
 
·旅行社许可证号:L-HUN-08017
·散客参团:0744-8886600
·纯玩包团:0744-8886611
·长沙参团:0744-8886622
·自动传真:0744-8882218
栏目分类
旅游百宝箱
最新推荐
浏览排名
 
民俗拾贝
来源:张家界酒店网 | 作者:zjjxs.net | 编辑:www.zjjxs.net | 访问次数:
[1]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生儿育女,到娱乐活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旧志书上说:“民情敦朴,土厚而风淳。”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编修的《永定卫志》载:“楚风刚劲,其弊多流于愤激。永定隶在楚边,俗尚淳朴,犹存中土之遗风。”又云:“男愿女朴,性勤稼穑,力专纺织……颇尚俭素。”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窥见一斑。江苏江宁府正元县举人金德荣,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来永定县任知县,他考察民情风俗以后,不久便写了《永定风土二十韵》,现摘抄七句,以供参考:

欲问大庸俗,崇山舜典祥。
自明天版籍,从古属蛮荒。
地辟人烟少,天低鸟道长。
民惟勤稿事,壤本接仙乡。
习爱师巫见,风偏尚祷禳。
族大崇祠宇,年丰启道场。
画船喧夏午,社鼓竞春阳。

    这位县太爷的韵词写得这样,我们姑且不从艺术上评论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他切实写出了当地居民的风俗民情。他是作了调查研究才写的。对我们今天了解当地的习俗很有启发、帮助。
这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独具特色的,内容又十分丰富,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是“俗海拾贝”,选一些突出的作简明介绍:
    土家摆手舞
    土家族有一种优美、古老的舞蹈名“摆手舞”。这种舞蹈,一般从每年的正月初三跳到十七日止。在这段日子里,每天夜间都敲锣打鼓,男女穿着盛装聚集在摆手堂前,欢快地跳舞唱歌,并且一连十多天不间断,热闹非凡,是土家族盛大的节日。
    “摆手”,土家人称为“社巴”,正月初三至十七日这段时间称为“社巴日”或“社巴节”,历史上,土家人在各村寨都建有“摆手堂”和神庙。在神庙内,还供有土家族的祖先八部大王或土司王神像.每到“社巴节日”都有歌舞活动。这种调年摆手舞叫“社巴”也有叫“调年”的,有强烈的戏剧性,有故事情节,还有人物,它由拔普(公公)、拔帕(婆婆)、阿达与阿柯等男女老少集体在而舞。
    摆手舞的形式一般是这样的:在摆手堂的中央高挂龙旗,四方点灯,由金童玉女给土家人用铜盆洗手,再从香火山取来神火,然后在龙旗下点燃3堆篝火。随着3声炮响,先由梯码法师(巫师)手举八宝铜铃作前导,大家跟着翩翩起舞,彻夜不眠。
    摆手舞的主要动作在走路与弯腰时,摆动同边手。摆的形式,一般分单摆、双摆、环摆、花摆、插摆与摆七步等,因为摆得多,所以称“摆手舞”。摆手舞,还分“小摆手”与“大摆手”。“小摆手”的规模的较小,形式与内容主要是模拟挖地、播种、薅包谷草、摘包谷或者是在田里插秧、扮谷、晒谷等多项农事活动,也有表现打猎或渔猎活动的。有些地方的“小摆手”舞也有表现吹木叶、接新娘等生活内容的。
    “大摆手”,主要是规模大,参加的单位往往是几个甚至几十个村寨,参加的人数也几千人或上万甚于几十万人的。“大摆手”的内容比“小摆手”丰富,除表现农事活动和土家人生活以外,还有表现军事活动的。“大摆手”的形式,一般先由领头人手执五彩布条做的“柳巾”指挥,接着是“梯码”队(由巫师组成)和鼓乐队,同时,男女摆手舞队也一起入场。这其中还有特别引人注目的披甲小旗队(他们身披打花铺盖象征盔甲)。这支披甲小旗队手执小花旗,颜色有红有绿,有黄有蓝,色彩艳丽,五彩缤纷。他们表演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反映人类起源,先民军事活动、部落搬迁等,舞蹈动作难度较大,为广大土家人所喜爱。
    毛古斯
    毛古斯,这是土家族最原始、最古老、最粗犷的一种歌舞。表演这种歌舞的人,全身上下裹稻草,腰缠稻草辫,前面还有一根用红布包头做的小圆棒。头上也戴着由稻草扎成的草辫。领头跳的叫“老毛古斯”,跟着跳的叫“小毛古斯”。其中一个扮演“古鲁子”(类似骗子与歹徒),其余形象一般相同。演员们边跳舞并发出“嗨嗨”之声。舞蹈内容主要反映土家人古代原始生产斗争,如打猎、捕鱼等等。
    社巴节
    “社巴节”——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有叫“调年”的),每年都在正月的初三到十七举行(但有些地方也在三月举行)。在节日里,姑娘们穿上节日盛装,小伙子背起鸟枪大刀,老人们带着孩子,背着水酒、猎物,都纷纷拥向摆手堂,这时奏起深沉的鼓乐,燃起三堆篝火,放三眼炮与鸟铳,吹起冬冬喹,热热闹闹,翩翩起舞。
    “社巴节”既是土家人男女老少的全民节日,又是青年恋爱的良好机会,他们对歌,跳舞,成双成对,各择伴侣,巧配佳偶。
四月八
    “四月八”(即农历四月初八日)是土家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土家人都在自己的家里墙(板)壁上,贴上用朱砂写的帖子,名“毛娘帖”,说是贴上这种“毛娘帖”,就可以驱赶毛虫。帖子内容有:“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青山外,永不回我家。”所以,这一天又称:“佛诞日”。
    四月初八这一天,相传还是牛王菩萨的生日。这一天,牛不耕田耕地,要休息,还要喂好的饮料给牛吃,还要摆酒肉敬奉“牛王菩萨”。这一天,许多农家还给牛梳毛篦虱,打扫牛栏,以表示对牛的爱护与敬佩。
    四月初八这一天,如遇上是“辛卯日”,土家人又要摘取瓜果豆夹,用来祀祭礼祖先与田神,以示请祖先与田神尝新,保佑年成好,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相传是明洪武六年原慈利安抚使(后任湖广理司)覃后(土家族)的遇难忌日。
    覃后是大庸茅岗土司,于明初发动农民起义,遭到朱元璋所调集的三个“侯级”将领的镇压。覃后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后来初他女婿朱思济出卖,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被朱元璋于农历六月六日“凌迟”处死。(按:凌迟即剥皮)后来土家人民为了纪念他,缅怀他的功德,便于这一天,家家翻晒衣物(俗称“晒龙袍”,又叫“覃后晒皮”),有除难消灾之意。
    土家姑娘哭嫁
    土家姑娘出嫁的时候,有的未出嫁前两个月就开始哭了,长的两个月,短的也有十天半个月。哭嫁,不仅是一种离别感情的倾诉,同时也是一种聪明才智的显露。对一个姑娘来说,会不会“哭嫁”,哭得如何,对她的名声、身价都是很有影响的。有些土家姑娘刚满十二三岁,便开始学“哭嫁”。有些父母看女儿学不好,还请不会哭嫁的大娘当老师,教她哭。到了十五六岁,还邀些姑娘伙伴躲在吊楼上“试哭”,互相教哭。有些姑娘除在家学“哭嫁”以外,还乘上山砍柴或下溪洗衣的机会互相研究“哭嫁”的技艺,商讨“哭嫁”办法,比试“哭嫁”本领,一定要使“哭嫁”成功出众!
    哭嫁歌是土家人民长期以来集体创作的歌词,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内容有哭爹娘、哭姐妹、哭哥嫂、辞祖宗的,也有哭嫁奁、骂媒人的,还有哭上轿、哭梳头、哭戴花的,歌词长达一千多行,哭得感情真挚强烈,音调悲切感人,句式自由灵活,语言生动朴实,生活气息很浓,充满着父母爱,儿女情,一旦放声哭,恐怕铁石心肠也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在这里,我们挑选几段与大家共赏:
1、哭爹娘:
我的疼儿的爹哩,
我的疼儿的娘呵!
今天的日子嘛,
要分开来要分离,
叫儿若样想得开?
叫儿若样舍得离?
我牙龄没定根,
怎样离双亲?
我的头发没长长,
怎样离爹娘?
2、哭哥嫂:
我的哥嫂呃,
我的嫂喽,
妹是一根无蔸藤,
上无叶子下无根。
凡间世上不公平,
同母所生几样命,
哥是黄金贵又重,
妹是灯草贱又轻。
我若是你小兄弟嘛,
两间房屋我有一间,
两根柱头我有一根,
我的哥呢,
我的嫂呢,
桔子好吃要剥皮,
兄妹好坐要分离。
无能无志的妹妹要去了,
千斤担子你们挑,
要照看爹来要照看娘,
要照看老来要照看小,
缸里无水替妹背,
灶里无火替妹烧,
六月太阳替妹晒,
腊月雪水替妹捞……
3哭姐妹
好姐妹,
今天的日子拢了堆,
没有你们笑,
没见你们闹,
没见你们唱,
没见你们跳,
先前的容颜全变了,
分离的时候快到了,
飞散了,飞散了,
往日的情谊忘不了。
同住娘家十七八,
一口水井喂养大,
上山同路去砍柴,
园中同把麻来刮 ,
碓房同春糯谷米,
闺房同灯来绣花,
哪晓得呀,
姐妹今天要分手啦……
4、骂媒人
门坎被你踩矮了,
黄狗被你吠哑了,
碗被你舌头舔缺了,
院坝被你脚踏成窝窝了,
屋檐被你眼睛把瓦片望落了,
样样好尝的你都吃了,
吃了,尝了,就骗我爹娘,
吃了,尝了,就来逼我离家乡!
    婚庆
    土家族男女青年的婚姻是很自由的。过去双方通过跳舞唱歌,表达感情,挑选情侣,一旦相中,只要得到“土老司”应允,便可当场订婚,然后立即择选良辰佳日结婚。在过门的时候,也不收彩礼,只要新娘袖系一根红丝线,由于受封建婚姻的约束,也兴起了包办婚姻,不过仍保留着本民族的习惯。
    土家婚娶,一般分几个阶段,即:求亲、踩屋场、定婚、取八字(即将女方生庚时辰写下交男方)、送日子、女方蒸戴花酒、男方娶亲等。所谓求亲,就是男方拿着茶(一块薄肉)和糖到女方家求亲。如女方收了礼,这门亲事便有了七八成,如拒收礼品,就说明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媒人也不用再登门了。所谓“踩屋场”,就是到男方家看家事好不好。如男方家境女方看得起,就在男方家吃饭。临走时,男方还要给女方送礼,名曰过“打发钱”。所谓“定婚”,就是男方求婚,取得女方同意以后,由男方找人抬着“台盒”,送礼品(一般是肉、鱼、酒和衣服等)给女方,女方则将生庚八字用红纸写上交给男方取回。取得“八字”以后,就算正式定婚了。所谓“送日子”,就是男女请阴阳先生选择配偶佳期,然后将良辰日子由媒人带着礼物送到女方家里。如女方同意结婚日子,便请木匠打家具,男方要送情,还要给木匠“封利事”(送一笔小钱)。与此同时,女方便赶做布鞋,办嫁妆,积极准备结婚。所谓女方“蒸戴花酒”,就是女方家办酒席迎候亲朋好友向女方祝贺。所谓男方娶亲,就是备办酒席娶新娘进屋。结婚这一天,有许多规矩和禁忌。比如女方要“哭嫁”,要“开脸”(用线扯眉毛与汗毛),要“上头”(由发辫梳成发髻)等等。男方娶亲到女方的那一天,还要举办“拦门礼”,双方礼官还有一套礼词对话,然后才由男方拜见岳父母,喝酒、吃饭,然后才让新娘“上轿”,而上轿,又要在新娘前后抛撒竹筷、撒五谷,意取儿孙满堂,五谷丰登。新娘上轿后,由亲兄弟捉着轿杠推拉三下,以表示新娘离开娘家时的难舍难分之意。
    花轿抬到男方大门口时,由一人在花轿前宰杀鸡公,名日“避煞”,即表示避邪的意思。“避煞”之后,便牵引新娘下轿,来红烛高照的堂屋里,由“礼官”呼喊拜堂,先拜天地,后拜双亲,再夫妻对拜,拜毕即入洞房。入洞房时新娘新郎都要抢坐床,据说谁先坐床,即由谁来当家。坐床后,双方还要喝“交杯酒”。
    夜里,要“闹新房”并且三天三夜不分大小,家族及宾客老小都可参加。这个“闹”字取得很好,它意味着嬉戏热闹之意,大家可以闹着要新郎新娘抬“抬茶”,即用长方形茶盘或调盘抬,也可以用长毛巾抬“绷绷茶”。用长毛巾抬“绷绷茶”,需双方特别用力将毛巾拉紧,否则,茶杯会掉。如新郎新娘抬不好,就只好取香烟糖果招待大家,以此来满足大家的要求,这样“闹新房”也方可罢休。
    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还要给长辈“敬蛋茶”,送新鞋地,长辈则要给新娘过“茶钱”。
    新婚第三天,又兴“回三朝”,就是新郎新娘带着礼品回娘家省亲,并于当晚赶回。临行时,父母要语重心长地教育夫妻俩和睦相处,勤俭持家,还要过一笔“打发钱”。
土家吊脚木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他们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今天,土家人住的吊脚楼已大变样了。许多村寨有了电,还有了广播和电视。
修屋上梁抛粑粑
    土家的新修房屋,在上梁时,兴抛粑粑,以表示庆贺之意。内容与形式是这样的:立屋上梁的这一天,亲族好友送匾额送红布,敲锣打鼓放鞭炮。正式上梁时,还请两名“歌师”手端茶盘,提着酒壶,搭着木梯,沿中柱一步一步往屋梁上攀登。要上一步梯极,讲几句赞词。当快要到达屋梁时,就讲一通赞颂之词,然后拿出两个大粑粑,问主人家是要富还是要贵,主人说富贵都要,歌师说赐你“富贵双全”,将两个大粑粑抛下。主人家接过粑粑以后,又抛一些小粑粑,算是招待看热闹的人。这种形式就叫做“上梁抛粑粑”。
    等粑粑抢过以后,歌师一步一步走下梯子,又讲一些赞词,这样上梁才宣告结束。
蒸“竹米酒”与“挖周”
    土家族生儿育女叫“添人进口”、同样有许多“礼兴”。如女方婚后怀孕叫“有喜”,孩子生下后要“报喜”。所谓“报喜”,就是做丈夫的要拿红蛋,提鸡给岳父母过信(报喜)。如生男孩要提公鸡,如生女孩要提母鸡,孩子出生三天,做外婆的要亲自给外甥洗澡,还要送去衣物等东西。
    “添人进口”以后的第一件喜庆之事就是“蒸竹米酒”,以表示庆贺。这一天,亲族及好友要送钱祝贺,做外公外婆的更要送被褥、衣服,鞋帽和红糖鸡蛋等东西给外孙,有的竹织摇窝也送。孩子满一个月后,又要到外婆家去“出月”,回来时,外公外婆还要送“打发钱”。
    孩子满一周岁时,又要庆贺,名日“挖周”。
做“道场”唱“丧歌”
    在武陵源一带,人死了叫做“百年归寿”。这是被当做一件喜事来做的,故民间有“白喜事”之称。但因亲人悲痛,便举行多种形式的悼念活动。如:人死后,要请道士“开路",人殓后要给死人盖红色“寿被”,亲族好友送香纸、送祭帐,前来灵前与遗体告别。家底好些的,还要做三天至五天“道场”,家里比较贫穷,做不起道场的则请人唱“丧歌”(又名“寿歌”),内容主要是唱死者的生平事迹和“二十四孝”等等。
    安葬时,儿女要抱灵牌,披麻戴孝,亲族好友还要送丧上山,直至掩埋完毕才归。满七天以后,还要请道士为死者“印七”,要七天一次,要做三至五次才完毕。
信仰与忌讳
    在旧社会,土家族人民一般都敬菩萨,祭祖先,家家户户在堂屋里建有“神龛”,用红纸在中间写上“天地君亲师位”,两边则写上“家奉佛神香火,某氏历代祖先”(“某氏”即姓什么,写什么,这里不是指哪一家一姓而言,故用“泛指”而代之)。生下小孩如患病,便要许香愿,等小孩子长到1岁或3岁时便请来巫师“捉娇”,晚上还要唱戏,名曰“还傩愿”。
    如遇天干虫荒,便打醮求神,边舞龙灯边泼水,祈求龙王爷降雨。旧社会许多村寨都建土地庙,五谷庙,人们经常来这些小庙里烧香敬神,祈求最神明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土家族平常也有忌讳,但是多的忌讳就是在春节前后这一段。比如,古历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以后,不准在房前屋后挖土,认为这时动土不吉利。到了三十晚上这一天,又乱挖乱好,于是家家户户起阳沟,打扫卫生,搞得干干净净好过年。
    二十四日还要敬灶神。吃团年饭时先要敬祖宗,摆肉摆酒,烧香纸,磕头作揖。团年饭除晕菜外,还要配青菜与白菜,吃青菜,取它的谐音“清泰平安”,吃白菜同样是取它的谐音“百事顺利”等等。吃年饭时半夜起床办饭,天不亮就开始吃,说是头吃头亮。吃饭不能泡汤,否则会垮田 勘 。过年只能讲吉利话,不能说病、死等一些不吉利的字眼。
    大年初一,家家贴上对联:“出门大吉,对吾生财”。还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的规矩。如出远门,还要请人看日子,说是“七不出门八不归,初九出门空手回。”出门时看见喜鹊是好事,看见乌鸦不吉利。挑担子的扁担妇女不能从上面过,否则也会认为背时,洗澡分大小脚盆,男人洗大的,妇女只能洗小的。妇女怀孕以后,家里东西不能随便搬动,房前屋后不能随便动土,墙上和板壁上不能钉钉子,也不能用刀剁门坎,等等,说是违反了这些规矩会造成孕妇流产。
    如家里人在外面凶死(如被杀、摔死、打死等)的尸体不能抬进屋,因“红头老千”进屋,子孙会凶多吉少。而且也不能同病死、老死的人埋在一起,应单独安葬。以上一些信仰与忌讳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现在已越来越少了。
苗族“接龙舞”
    苗族同胞,有一种非常古老的舞蹈——“接龙舞”。“接龙舞”的历史沿革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苗家住在“果朗”(太阳)山上,山上树木茂盛,大杉树,十人围不拢。山上的庄嫁也长得很好,包谷(玉米)象牛角,小米象马尾巴,棉花白云朵朵,生活非常富裕,家家丰衣足食。
    然而,好景不长,“长毛鬼”看到人间生活富裕,便起了嫉恨之心。他唆使雷公赶走了龙,从此,苗家人的生活便苦了,年年天干,庄嫁旱死,人畜连喝水都十分困难。没有办法,他们只好拄着拐杖上山求雨,求雨不成,唯有接龙回来才行。于是,苗族人民想龙、盼龙,每年都于二月二、六月六或九月九举行“接龙”仪式,载歌载舞。这就是苗族“接龙舞”的来历。
    “接龙舞”首先由“龙师”手捧瓷碗作前导,接着是数名代勾(男童)分不两队,手持红绿两色条旗,走成龙形,还有红衣老司(巫司),手舞司刀,挥动柳旗,一路上驱赶“长毛鬼”,随后而来的是一群群的玛汝黛帕(年轻美丽的姑娘,一般一群分为八人、二十八人、四十八人与八十八人不等),穿着艳丽的花边衣,花边裙,花边鞋,还打着花边伞,拿着花边手帕,头上盘发辫,戴银饰,胸前配戴银质“长命锁”,翩翩起舞,旋转花伞,接龙降雨。他们的舞蹈动作有:敬天神、盼龙回、龙翻身、龙穿衣、龙抢宝,然后就是接龙入龙门,抛粑粑。这时候,苗家的桐皮长号、包谷铜锣、唢呐、牛角、大鼓等各种乐器都一齐奏响,还伴随着吹木叶、唱苗歌等等,是最热闹的时候,表示龙接回来了,苗家的生活又好了。它反映了苗族人民对未来幸福的憧憬与追求。
赶秋
    “赶秋”,这是苗族人民的一个富有传统色彩的节日。时间一般在每年八月立秒举行。这一天,苗族人民,男女老幼都去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秋场,不仅是老年人和儿童们活动的天地,同时也是男女青年对歌跳舞与谈情说爱的场所。赶秋也是进行集体贸易与物资交流的好机会。
    “赶秋”节的来历是这样的:相传是有一个英武善射的苗族青年,名叫巴贵达慧。这一天,他出外打猎,见天空有一只雄鹰,便举手一箭,箭起鹰落了。他去拾鹰,不料却是一只绣花鞋,他想找这个抛秀花鞋的姑娘,可就是找不到人,没办法,他便设计了一种大秋千,同时可坐八人打秋千玩耍,取名“八人秋”。“立秋”这一天,他就邀请大家来打秋千。不料,就在打秋千时无意找到了抛绣花鞋的姑娘,她名叫黛帕。他们一见信物(那只绣花鞋),便彼此产生了爱恋之情。他们通过对歌形式,青年男女要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便都来“赶秋”。这样,苗族的赶秋节也就慢慢传开了,而且越赶越热闹,越红火。
白族“仗鼓舞”
    “仗鼓舞”,是白族一种古老、独特、刚劲的民族舞蹈。它流传于白族地区。武陵源一带的白族同胞都非常喜欢这种舞蹈。
    相传,有一年白家人正准备过年,打糯米糍粑,突然闯进强盗抢劫。白家人用木杵做武器,与歹徒展开英勇顽强的搏斗。经过一阵激烈的战斗,歹徒匆忙脱逃,因此,白家人高兴得挥动木杵又唱又跳。就这样便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木杵舞”。后来,经过世代流传和演变,便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白族“仗鼓舞”。
苗族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一般是简朴的,自种棉麻自纺纱,自己织布自缝衣。只是绣花用的五色丝线与衬底的绸缎是买来的。苗族男子,穿对襟衣,外面套个小背褂,脚上打绑腿,头戴花格丝帕,腰上围宽腰带。女子的服饰比男子讲究。服装讲究绣花滚边,头戴丝帕,前低右高,堆积成螺形、椭圆形。颜色也是青白两种。苗族妇女特别喜欢银饰,头上、手上、胸前都配有各种图案与各种花纹的银饰,趟起路来,叮当作响,五光十色,格外注目。
苗族花带
    心灵手巧的苗家姑娘不仅会绣花,会纺纱织布,还能纺织各种图案的花带。
    织花带,据有关史书记载:“南蛮断发纹身,以示与龙蛇同类,免其伤害。”原来,苗家姑娘织花带是为了防蛇伤身,所织花带以假乱真,其花纹形同蛇样,使蛇误认为是同类,使人不受其害。怪不得本书作者在苗家做客时,曾听到一个美好的传说:在古代,因居住在苗岭山区的人经常遭受毒蛇的伤害,便有一个美丽聪明的姑娘想出了一个办法,她见蛇遇同类便迅速离开,就仿照蛇的花纹编织了约一寸宽的一种花带。这种花带平时上山缠在身上,如遇毒蛇就取下花带对蛇一摆弄,这样毒蛇见了以为是同类,便迅速离开了。这个办法很灵,使许多苗家人免受了伤害。自那以后,苗族织花带也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苗族花带经代代相传,越织越快,越织越美,它由原来单一的为了防止蛇伤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用途,如作为青年恋爱的信物,馈赠亲友的礼品,也用于提包的背带和一部分家具的装饰等等。花带的图案纹样也越来越丰富了,有表现吉祥与爱情生活的,如《双喜临门》、《五谷丰登》、《鸳鸯戏水》等,也有表现花卉的,如《秋菊》、《兰草》等等。苗族姑娘编织花带的工艺也有进步,以前织一根花带,要几天,现在,只见她们手拿一根牛骨针(也有用铜针与银针的),如流星闪烁一般,挥针走线,一根一米长的花带很快就织成了。
    苗族同胞特别好客,他们很讲礼貌,重感情、守诺言,待人诚恳、憨厚朴实,不虚伪。他们历来主持正义,扶正斥邪,路见不平,拨刀相助、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斗画眉(斗鸟)
    斗画眉(又叫“斗鸟”),是湘西山区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文体活动之一。本出作者曾几次到永定区沅古坪、谢家垭、红土坪一带亲临观阵,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斗鸟会开始,先由当地养鸟能手手提鸟笼往中心会场树上一挂,接着各路“能手”相继到场。鸟笼一下便挂满会场。这时“养鸟能手”(一般都是当地有名望的老人)宣布斗鸟会正式开始。随着挥动手势一声喊,只见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鸟语四起,叽叽喳喳,男女老幼,一齐观阵。斗鸟能手,各寻对头,画眉一红眼,便各自猛朴,你抓我啄,厮杀四起。这时候,一些能手、爱鸟如子的人便用“秘语”命令画眉“打箍头”(即啄对方的头),“打掼嘴”(即啄对方的嘴巴)、“辫牵牛”(即用嘴拖对方肚皮)、“双龙夺珠”(即啄对方的眼睛),如此等等,一直厮杀得筋疲力竭,难解难分,方由裁判定输赢。斗胜的画眉在笼子上挂彩披红,并赐芳名,如“鸟中王”、“通山虎”等等。
    据养鸟能手们介绍,一般能斗善打的画眉都是“黄腊嘴”,“牛筋腿”,“剪刀翅”,“扇子尾”。这些鸟一啄就几千嘴。除画眉鸟以外,他们还饲养八哥、锦鸡、竹鸡等鸟。这些养鸟人爱鸟如子,日夜看护,鸟笼不离人。他们出门带鸟笼,进屋扶鸟笼,真是笼不离身。做到了鸟生养鸟,鸟死葬鸟,鸟葬祭鸟。养鸟人说:“一人养鸟,青春不老,一家养鸟,百事都好。”

相关文章
线路推荐
散拼参团张家界二日游
长沙参团张家界二日游
我要说两句
用 户:
内 容:
验证码:
查看留言
预订常见问题 签署旅游合同 付款与发票 游客咨询
湖南旅游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4-2016 WWW.ZJJXS.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1012673号-29
版权所有:湖南西部(张家界)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张家界市大庸路华天城铂金大厦六楼
电话(Tel):0744-8886600 8886611 8886622 传真(Fax):0744-8882218
7×24小时咨询热线:0744-8889199(免长话) E-mail:zjjxs@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