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山川,遍谒名胜,实在是今人养心冶情的好方式,而把游历记录下来,尤为文人墨客所钟情。近代郁达夫、朱自清等大师莫不有游记流誉后世,所记或许随意,而于后世则善莫大焉。
屈指算来祖国的名山胜境足履所达者亦不在少数,然除了几张照片聊充“到此一游”的佐证之外,却鲜有文字记录下来,或许若干年后,这些泛黄的照片是否还能清晰辨认尚未可知,于是微微有些对自己的疏忽后悔起来。好在游历之地相去时日不远,许多地方凭照片尚可辨出景点的名字,甚至当时的心境还能够一一再现。尤其印象深刻的,当属张家界风光,所以这篇文字不妨从张家界写起。
然而真要把那些已经支离破碎的记忆拼凑起来,却突然感到非常的力不从心。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年多,彼时的览胜路线已经茫然,剩下的只有深深印在记忆中的山水风韵了。
说到张家界的山,我首先想到了一个“奇”字。此前曾领略过泰山的雄伟,惊叹过华山的险峻,感叹过黄山的俊秀,甚至也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峄山山顶发过怀古之幽情,不管怎么说,在我的思维中山不外乎连连绵绵,层峦叠嶂。尽管行前有人给我描绘过张家界的山都是奇峰高耸,状如石笋,但我还是固执的认为只要是山,就必然会有山的巍峨瑰丽。然而当我走进张家界景区的时候,我还是被惊呆了:山,原来还可以是这个样子!几乎是一根根拔地而起的石柱直插云天,或高或低的山峰几乎如刀劈斧削般矗立在那里,峰与峰之间似断还连,挨挨簇簇,高低错落,形成了壮美绝伦的峰林奇观。据说张家界像这样的石峰有三千多个,号称“三千翠微峰”。
在别处看山,远则朦胧一片,近则怪石嶙峋,人在山前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张家界的山则不然,因为那实在不能称之为山,倒像是一个被放大了的盆景,人在山前,完全可以象欣赏精工细琢的艺术品那样品头论足。若是站在天子山上的观景台上,这些号称“三千翠微峰”的峰峦却又到了自己脚下,只须俯视,密密匝匝的峰簇像是从山谷中窜出来一样,若隐若现于白云缭绕之中,那阵势,如剑戟森森,如波涛汹涌,如排山倒海,也难怪人们说这里亿万年前曾是一片海洋,直到现在犹能显示出大海的奇幻和气概。
有山必有洞,张家界的黄龙洞堪称绝世奇观。多年之前我曾到过浙江的瑶琳仙境,第一次领略到了溶洞的精美绝伦,感叹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当我踏进黄龙洞之后,我突然有一种走入龙宫的幻觉,那一份出人意料已难以用惊奇来形容。从外面看来,黄龙洞毫无出奇之处,然而一步迈进去,真的叫做别有洞天。
黄龙洞纵深达十五公里,高度逾百米,分为水层两层旱层两层共四层景观。进入洞口不远就是水层入口处,须乘小船方可前行,这是黄龙洞的一大特点。舟行十几分钟上岸,算是游程开始。再细致的过程已无法记清,黄龙洞给我的最大印象当属它的宏伟和气韵,虽然当时尚处旅游旺季,但是洞内如蚁的游人与洞的空阔相比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在这样四面不着边际的洞内游走,须是有导游讲解方好,许多看去并无出奇之处的石笋石柱钟乳石,让导游娓娓道来顿觉栩栩如生,一处处毫无生气的石灰岩石被导游略加指点,便立刻活泛起来,或人物或动物,或仙阙或村舍,虽无斧凿痕迹,却有自然真趣。石笋中尤以“定海神针”最为著名,据导游介绍这是黄龙洞的标志性景观,仅保险额就高达亿元。既然有“定海神针”,这处洞府应该称得上东海龙宫了吧,果然,旁边的指示牌上赫然便有“龙宫”二字。循目望去,除了那根近20米高的“定海神针”之外,四周竟还有“龙王宝座”、“猴子探海”之类的景观,《西游记》中的许多造像在这里俯拾即是,不要说孙悟空、猪八戒,就是唐僧、沙和尚,甚至如来佛祖在这里细心辨识都可以找到。于是许多游客纷纷在此拍照留念,当然我们亦不能免俗。
写张家界不能撇开金鞭溪,印象上金鞭溪该是张家界的最佳去处。从景区大门进去不上半里,便是金鞭溪入口。金鞭溪长约六公里许,因流经金鞭岩而得名。金鞭岩虽然并不高大,充其量也就三二百米,但因为陡峭突兀,给人以直插云霄的感觉。大概因为这里的山石属于石英砂岩构造的缘故,所以每座山峰都是孤兀耸立,各具神态,若说三步一景或有点过头,但几十步走过必然会有新的惊喜,稍一注目就会发现许多山峰像极了传说中或生活中的人物或动物,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因为景点太多,许多景观还未来得及命名,这也给了游客更大的想象空间。
踏着被山崖逼得很窄的小径,穿行于参差树木交织而成的绿荫之中,脚下是淙淙的流水,耳畔是莺歌雀鸣,周围是观之不尽的古木奇花、水滩瀑布,更有悠然的动物和恬静的游鱼相伴左右,那一份惬意,几不忍心让自己的脚步打破这世外桃源般的幽静。
假如有兴趣,你可以在金鞭溪品尝一下地道的土家菜,还可以观看土家族风情表演,如果仍不过瘾的话,不妨上台助演一番,只需几十元就可以“娶”一个漂亮的土家少女入洞房,只是要记住不可假戏真做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