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凤凰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这时天空放晴,太阳出来了,照在身上暖烘烘的。我们背着行李随当地的导游一起前行,一路上,只见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纷纷入眼,街道上到处都是人。我们来到一个广场,广场不大,中央伫立着一座展翅欲飞的凤凰雕塑,在这里照相的人不少。 凤凰县,原本叫镇竿,即以镇溪和竿溪的头一个字拼凑而得名。凤凰古城,始建于唐代,位于湘西群山环绕的西南少数民族区域与楚汉交汇地,历史上曾作为统治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连年的战乱灾祸塑造了凤凰人强悍、骁勇、偏执、自我膨胀的群体个性,也产生了不尽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留存的史书,残损的楼阁,延续的风俗,都在讲述着昔日凤凰城那让人一醉千年的辉煌场景。这或许就是凤凰的魅力所在吧。 据有关资料介绍:元明两代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时镇竿参将由麻阳移镇于此。明嘉靖三十五(1556年)改建为砖城。开设四门,各覆以楼。清康熙年间,凤凰改营为厅后,厅的行政长官(通判)以及镇、道的大员皆驻于此,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始建石城。石城周长2公里有余,城高5.7米,顶宽3.7米,开设四门:东曰“升恒”,南曰“静澜”,西曰“阜城”,北曰“壁辉”.各有巍峨的门楼.其城楼式样,仿北京前门用城砖砌筑,对外一面开枪眼两层,每层4个,楼高11米,歇山屋顶,下层覆以腰檐,飞檐翘角,造型庄严雄伟.城门宽3.5米,高4米,呈半月拱,城门两扇系以铁皮包裹,用圆头大铁钉密钉.城墙修筑全部采用红砂条石,精工细钻,规格一致,按内外两侧用条石加石灰浆砌各0.8米,中间填以碎石粘土,层层夯实,砌至顶部.中间则有石灰、鹅卵石、黄土拌成三合土,厚约0.33米,填实,其上铺以红砂块石,外侧砌筑墙垛。石城建筑,工艺精湛,砌缝整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城楼巍峨耸立,庄严雄伟。在20世纪50年代初,整个古城的城墙是完好的,1958年大跃进年代,提出实现城市街道现代化,城墙也就被拆毁了,北门至东门一段城墙,因为要防止洪水灾害,才没有拆毁。 我们来到南门,站在凤凰古城的南门大桥上,看见江水、古民居、游船、跳岩石桥,只见两岸往来的人群,密密麻麻的头在眼前移动着,我的心非常的兴奋,忘记了一路的劳顿和饥渴。我们漫步在铺满石板的街道上,丈余宽的街道两边店铺林立,有各种名号的银匠铺,有古色古香的蜡染坊,有古朴幽静的老客栈,有苗族风情的成衣店,还有各种名号的姜糖铺。店铺大多宽敞,很有老字号的气派。街道上人头攒动,显得非常热闹。 走进凤凰,我便走进了时空交错的画卷。沱江边的吊角楼历经几百年乃至千年的风雨飘摇,始终耸立在那里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我们穿过一条老街,便来到沱江江边。这是一座隐藏在青山中的古城,庄重的城楼,厚重的城墙,青砖灰瓦的小楼连绵一片。那绿缎子似的沱江穿过城的中央,江面上有两条过江的桥:一条是情趣盎然的跳岩桥,跳岩桥是由立在水中的一块块1尺见方的两行石柱排列而成的,每个石柱之间间隔1尺,两行石柱一高一低,相差约20-30公分,两行伫立而成;再往上游,离跳岩桥不远还有一座小桥,桥墩是石头的,面桥由4-5条圆木拼成的长木条板连接而成,木头没有剥皮,显得十分的自然朴实。桥面之窄,当2人对面相遇时,同时侧身也免不了碰撞。来来往往的游人就在这窄窄的桥面友好地相遇、友好地相让。江的两边就是独特的吊脚楼,江边苗族女子浣纱捣衣的咚咚的捶衣声,还有小船上苗家姑娘的山歌声,尽显古城的神韵,这山,这水,这楼,这人啊,一切的一切相映成辉,绘成一幅浓墨的国画,那种风景是我不曾见过的,我的心也一下子融化在这风景中。在似梦似醒间:我是在现实里还是穿过了时间隧道来到了古老的从前?仿佛我是来赶赴一场与古城千年的约会。 我颤颤微微的踏上跳岩桥,心怀着一份虔诚,一步一步地前行,相向而来的游客,我们都互相停下来让对方过去,我来到桥中央,看着桥下捣衣洗菜的妇女,还有在水中戏水的孩童,悬着的心一下子静了下来,脚步也开始稳健起来,大摇大摆的走过桥去。过了桥我来到江边,放下行李,蹲下身子,伸手浇起水来。水清清凉凉的,浇在脸上顿觉神清气爽,舒服极了。阳光在水面上碎碎地暖暖地涌动,人影绰绰,到处是穿着民族服装的照相人拉客的声音,和着穿上苗家妹子的山歌,葫芦丝老板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声。把宁静的古城渲染得热闹,繁忙。倒是这沱江水依旧不停的暗暗流动,在浅滩处低吟浅唱。沱江的水真静啊,静得看不到她在流动;沱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沙石、绿藻;沱江的水真绿啊,映着两岸的吊脚楼,远处的青山,宛如绿缎一般缠绕而过,又如飘逸妙曼的多情湘江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