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湘西凤凰古城的存念,主要还是出于对沈从文先生的景仰,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 从重庆秀山县驱车出发,途径贵州省的松桃县、进入湖南境地湘西凤凰古城需要4个多小时的车程。司机小王也是个文学爱好者,但他对沈从文的了解不是很多。他听我谈起沈从文先生的许多轶事后也产生了兴趣。同车的还有两个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是中学的教师、另一个在乡镇的党务办从事文秘工作。一路上大家都在聊沈从文和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话题。 对沈从文先生的关注,还是多年前读到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后,才开始留意他写的小说和文章。由此得知他和胡适先生有着一层师生关系。在我看来,沈从文先生身上,不乏“五四”时期那代学人的品性。他主张文学是“写我的心和梦的历史。”并特别强调,“把文学附庸一个政治目的下,或一种道德名义下,不会有好文学,用文学说教,根本已失去了文学的意义了。”他的小说题材多是以湘西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的原貌为原创素材和写作背景。读他的作品能让人深深地感悟到他笔底下心灵所流露出对乡土的一股哀婉感伤、通脱浑厚的气象。他的语境是独特的,细腻而朴实,华美而不甜俗,灵动且意象高远。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刻画总使人感受到湘西风土世俗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沧桑。读他的小说总能拨起我的心弦想去抚摸一下湘西的山灵水气。 我们赶到凤凰已近黄昏,夕阳西下。我伫立在凤凰古城的虹桥上环顾四周,除了河两边的吊脚楼还仿佛使人感受得到一丝古意尚存外,余下的心绪全被现代人为化的商业气息所笼罩。眼前的场景只是游人的喧闹和吊脚楼上传来的“的士高”震耳的乐声。虽然现代文明已对凤凰古城进行了全新包装,新建了不少的仿古建筑,但我总以为少了历史和岁月所经历风霜的沉淀;少了苍穹下恢弘思古生幽的沧桑。这一切,离我心中所想象中的凤凰古城却是那样的遥远。即使在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前,我也没能生发出一种静穆的心境。 夜晚降临,两岸吊脚楼上的红灯龙隔河对峙而灯火通明。酒吧的划拳声,餐馆服务员的吆喝声,声声入耳。我不习惯于喧闹,闷热的天气似乎要下雨,我到真想希望下场雨。因为,眼前的凤凰已不是我心中所想要看到的古城。 直到离开凤凰到了边城,心里才宁静了许多,边城是处在以一座石桥连接湘渝相交的地界。小说《边城》中所描述的场景的遗址尚依稀可辨。翠翠和爷爷摆渡的船还在两岸来回行驶,但大多乘船的是游人,他们和我一样、似乎是想感受一下小说中所描写摆渡过河时的心境。这一切让我感到历史与现实的聚焦并不十分的遥远而近在咫尺。 沈老笔下《边城》中的翠翠和狗的形象已被雕成汉白玉塑像耸立在水岛的中央。这里用木质建筑的吊脚楼虽不及凤凰古城数量多,但周围环境空气清新,目触缓缓流淌的酉水河,还有那摆渡的渡口和那摆渡的船,却似乎让人亲切的感受到沈老笔触的温暖和惬意。来这里的游人并不多,没有太多吵杂之声,四周的景致可让我心舒畅怀,而慢慢的体味和静态的观赏。这里除却了不少的商业气味,更多的是散发出文化的气息。“尖山似笔倒写一张蓝天白云,”这是湖南一位晚清进士所出的一副上联,并用刀镌刻在木板上、挂在一亭角处,旁边有一则启示:是向游人征集下联。司机小王朝我笑了笑,看他那神态,似乎是要“将我的军”。我看罢上联、稍加思考后,便脱口吟道:“黄河如龙横卧万里翠竹青山”。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边城百名书家碑林”,让我喜出望外。这是湖南文物管理局所征集到由中国当代百名书法家书写沈从文先生所著小说《边城》的全文墨迹,并用一百块花岗石镌刻组建的碑林,书法作品蔚为大观。 “此番湘西行,凤凰无留意。边城酉水流,微风拨清波。湖上舟行缓,柳绦伸手攀,逸兴已忘返。明月照我还。”在乘车离开边城返回的路上,我乘兴口占了五言,算是作为这次湘西之行的结束语吧!